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可能对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造成严重阻碍,但通过以下步骤和策略可以有效应对:
一、立即采取的行动
1. 核实抢注情况
通过当地商标局或专业代理机构查询抢注商标的注册状态(如申请号、公告日期、类别等)。
确认抢注者是否已实际使用商标,或仅为囤积商标牟利(即“商标蟑螂”)。
2. 评估法律可行性
异议期:若商标尚在公告期内,立即提起异议(例如欧盟商标异议期为公告后3个月)。
无效宣告:若已注册成功,可基于“恶意抢注”或“在先权利”申请无效宣告(需提供在先使用证据)。
撤销程序:若抢注者连续3-5年未使用商标,可申请撤销(如中国、欧盟等多数国家支持)。
3. 收集关键证据
在先使用证据:出口记录、展会资料、广告合同、当地市场销售数据等。
国际注册证明:马德里国际注册、本国注册证书等。
恶意证据:如抢注者批量注册知名品牌、索要高额转让费等。
二、法律应对策略
1. 通过行政或司法程序维权
案例参考:中国“王致和”在德国成功通过诉讼夺回商标,法院认定抢注者违反公序良俗。
重点国家差异:
美国:主张“在先使用”,可提交“使用声明”对抗抢注。
日本:若商标在中国已驰名,可援引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。
东南亚国家:部分国家(如越南)要求商标实际使用,可针对性举证。
2. 协商谈判
若抢注者为经销商或代理商,可依据《国际商标条约》或代理关系条款(如诚实信用原则)施压。
评估赎买成本,优先选择法律手段施压以降低赎金。
三、长期防御措施
1. 国际商标布局
马德里体系:通过一份申请覆盖128个成员国,成本仅为单一国家的1/5-1/3.
重点市场优先:对主要出口国、跨境电商热门地区(如美国、欧盟、东南亚)提前注册。
2. 动态监测与预警
使用专业工具(如Thomson CompuMark)监控全球商标公告,及时发现抢注。
在重点国家定期更新注册(每10年续展)。
3. 本土化品牌保护
在目标市场注册本地语言商标(如中文品牌在日韩需注册对应汉字或谚文)。
注册防御性商标(如近似字形、多类别覆盖)。
四、经典案例参考
华为:在非洲多国通过异议程序驳回抢注,依托马德里体系快速确权。
老干妈:在韩国发现抢注后,通过提交出口记录和媒体曝光证据,迫使对方放弃注册。
小米:在印度因商标被抢注,最终以“Mi”代替原商标进入市场,后通过法律途径逐步收回权益。
五、成本与风险评估
法律程序费用:异议/无效程序成本约2000-10000美元/国,诉讼可能更高。
时间周期:异议程序通常6-12个月,诉讼可能长达2-3年。
替代方案:若目标市场价值较低,可考虑更名(需同步注册新商标)。
总结:抢注应对需“快”(抓住异议期)、“准”(针对性举证)、“狠”(法律+商业手段结合)。建议企业将商标国际注册纳入出海战略的第一阶段预算,避免后期维权成本倍增。